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

三位年轻人的“花业梦”

2023-07-07 20:36:00来源:保山日报

盛夏时节,走进位于龙陵县城城郊的沁园花艺花圃,只见各种各样的大树月季开得正盛,一盆盆杜鹃花、茶花、石斛花长势正好。花丛中,有三位年轻人正在忙碌着——给大树月季修剪枝条、给花除草和浇水、忙着招呼前来买花的客人。

许发佑正在修剪大树月季


(资料图)

致力研究“大树月季”的许发佑

正在给大树月季修剪枝条的年轻小伙叫许发佑,今年30出头,家住龙陵县平达乡河尾社区。“这是粉扇和绯扇,这是加百列大天使,这些是卡布奇诺和天方夜谭……”看着眼前开得繁盛的大树月季,许发佑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,在花圃里,他主要负责每一株大树月季的扦插、嫁接和管理,从一棵枝干变成一株商品花差不多要用六到九个月的时间。

问及是否学过园艺方面的知识,许发佑接着告诉记者,2012年他从相关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,随后在离家数百公里的企业工作。2017年因母亲生病,许发佑只好辞职回家照顾家人。“在陪母亲到大医院化疗的时候,我被花坛上栽种着的几株月季惊艳到了,它们不仅枝干高,还能开出各色月季花。”

大树月季开得正盛

那一次的“惊艳”催生了许发佑的“月季梦”。回家后,他一边悉心照顾母亲,一边在家里的菜地上开始学着栽种、嫁接各种各样的大树月季。“家里的菜地毕竟有限,2018年我投资40多万元到大山深处租了10多亩地建设大树月季基地,一边跟着书本和网络学习大树月季的相关知识,一边开始了大规模的栽种和嫁接。但是由于当时地块选择不当、品种没有选择好、对市场没有进行分析研究,10000多株大树月季几乎全军覆没!”

回忆过往,许发佑表示对于失败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,但是痛定思痛,他决定做事还是要趁年轻,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。

基地上长势正好的大树月季

“无论你在哪个行业,你在哪个阶段,只要是自己真正喜欢的,请不要放弃,先把它当作一个爱好去保持也不错,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。”许发佑表示他很喜欢这段话。于是他在总结经验教训后卷土重来,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、嫁接和管理中,一株株大树月季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,并渐渐引来了爱花人士的关注。

因花结缘的“三剑客”

“我们回平达老家的时候,得知许发佑栽种大树月季有一手,能熟练地嫁接200多个品种的大树月季,就特意到大山深处找到他。看着那些枝繁叶茂的大树月季,我们都特别喜欢,就邀约他和我们一起到县城发展花卉产业。”正在给花浇水的胡萍香说道。

胡萍香正在给杜鹃花浇水

39岁的胡萍香也来自龙陵县平达乡,她说话轻声细语,生怕惊扰到那些花期刚落的杜鹃花。“我和丈夫涉足花卉产业的时间还不长,2020年初疫情来了后,我们赋闲在家无事可做,就开始种花养草,也就在那时萌生了‘做花卉’的念头。心动不如行动!于是我们就开始踏上了花卉路。目前,除了大树月季外,我们还主营杜鹃花、茶花和石斛花。我的丈夫是个静得下心来的人,他主要研究杜鹃花种植,目前我们已经有娟之舞、沙浪、五宝、皋月等100多个品种,80%都是自己引种、培育的。”

胡萍香的丈夫叫闻涛,说起花卉来格外健谈。“前几年我们主要静下心来研究技术,处于摸索尝试阶段。现在,我们也还是边学习边实践,希望能给顾客带去更多方便管理、观赏性高的花卉。”

合力谱写“花业梦”里的“农旅融合”

如今,这三位年轻人正在“花业梦”的道路上合力前行。他们除了培育和售卖各种花卉外,还给人们设计、建设一些私家小花园,年销售额已达50多万元。

三位年轻人正在“花业梦”的道路上合力前行

“看着一个个我们精心设计、建成的私家小花园不仅能为主人家美化居家环境,还能给他们带去愉悦、舒畅的享受,我们也由衷地感到高兴,大家的心情都像那些花儿一样美丽。”胡萍香说道。

今年,这三位年轻人又投资建设了一个占地5亩的大树月季基地,现在刚刚完成扦插,再过上一个多月就开始嫁接,年出圃大树月季有望达到15000株。闻涛接着介绍说:“大树月季全部用山木香来嫁接,单株最高的2米多,株径粗的能达到20厘米以上,可以根据顾客需要来定制,目前这一批到年底就能完全成为商品。”

基地年出圃大树月季有望达到15000株

看着基地上长势正好的大树月季,这三位年轻人都相信花卉种植产业发展空间天地广阔,年轻人正是干事创业的时候,尤其当下“农文旅+乡村振兴”融合发展的势头正旺,他们将把整个大树月季基地打造成一个“网红打卡地”,供人们赏花、拍照、聚会和开展亲子活动,丰富人们的“慢生活”;还将提供认领服务,爱花人士可以从认领一株大树月季开始,全程参与扦插、嫁接、管理,直到长成一株冠幅饱满、花量繁盛的大树月季进入千家万户,芬芳人们的生活。

做活“花业”、向“美”而行、常“美”常新,期待这三位年轻人的“花业梦”在“农文旅+乡村振兴”的道路上结出丰硕的果实。

徐静、侯云鹏

编审:李显耀

责任编辑:姜维  施媛媛  朱琳琳

美编:范南丹

关键词:

上一篇:专家:全球气温升高 减排行动刻不容缓
下一篇:最后一页